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

 

10月17日,去昆明参加2012年中国规划学会年会,获知年会地址就在滇池之滨的海埂会堂,于是出发之前就订了个“三看”的目标:在年会上看看新朋旧友;去滇池看看湖光山色;登大观楼看看天下第一长联。由于日程确实太紧张,三天下来,前两个任务基本完成,第三项任务居然没有完成。

没看成大观楼长联,已经不觉遗憾。长联太出名,去昆明前也能基本背诵。纵使不会背吧,每天打车从住处去海埂会堂,总能挑逗得出租车师傅吟上三言两语,三天下来也加深了不少记忆。最为主要的是,我变了想法,觉得这种长联,你去看时,容易拘于书法静态之美,又何如因字索意,在意想中不断回味滇池当初的那份景物,去深深感受那种震撼呢?

孙髯翁的长联开篇不凡,“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……”,不过,要与“滇池八百里金秋,水接天地秋无际”所描绘的面积大小相比,足足小了三百里。古诗词的数量词皆为虚写,不足为凭,但是自古至今,滇池面积不断缩小却是基本事实。有关数据说,清代滇池为500平方公里,而今天的滇池,经过专家测量,湖岸线却只有163.2公里,湖面面积也只是298平方公里,与孙髯翁长联中所写的滇池缩小了大约2/5的面积。从八百里、五百里,演化到今天,滇池仍然受到涸湖造田、填湖建房、扩展城市的侵袭,滇池面积不断缩减。难怪当地一则新闻报道感慨说,现在只有三百里的滇池,还要应对城市发展的十面埋伏。

历来,孙髯翁的上联让人称道的是其对滇池之美的纵情描绘。写景到中间,老孙奉劝“高人韵士,何妨选胜登临”;写景到最后,他更加情不自禁再次劝告人们,“莫孤负四周香稻,万顷晴沙,九夏芙蓉,三春杨柳”。把这些拿到今天,怕有人说老孙是在为滇池的旅游做假广告。在昆明这几天,秋高气爽。出租车师傅告诉我们,你们这时来,已经闻不到夏天滇池才有的臭味。不过,那几天经过滇池,我却也清楚看到水质污浑,水面浮萍丛生,并且还有生活垃圾随波荡漾。

滇池为什么污染成这个样子?当地专家介绍,滇池污染经历了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。水质污染从70年代后期开始,进入80年代,特别是90年代,富营养化日趋严重。造成滇池水污染的原因,有地形上的原因,因为滇池地处昆明城市下游,是滇池盆地最低凹地带;滇池属于半封闭性湖泊,缺乏充足的洁净水对湖泊水体进行置换。但更主要是在城镇人口增加,城镇工业发展的过程中,没有注意到保护滇池:大量生活污水进入滇池;工业废水进入滇池;农业面源污染。公开报道显示,1998—2005年,昆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2倍,滇池流域城镇人口增加了1.45倍;流域内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从1988年的0.6亿立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 2.16亿立方米。

回到孙老先生的长联。上联写景,下联咏史。要说格局,这下联确实气魄宏大,“数千年往事,注到心头。把酒凌虚,叹滚滚英雄谁在?”不过,凡是咏史,如果总是这般英雄不在、王朝更替,终归已是不能再套的套话、不能再俗的俗话。写《赤壁怀古》的苏东坡,一直到《写滚滚长江东逝水》的杨升庵早把这套玩熟了。孙公的心情不过是沿袭而已,不见得有太多的新意。而今天的我们,如果站在大观楼上去唉叹旧时王家堂前燕、今日薄家沙嘴鸥,也没那个价值。倒是有一个方面,与我们生活相关,与我们的发展道路相关,这就是,在城镇化过程中,如何不让城镇化的旗帜所到之处,湖干塘枯;如何不让城镇化的脚步所到之处,本来美好的生态与环境被肆意践踏?如何通过所谓“反规划”的手段,将禁止、限止开发的土地、河湖空间圈定、护住,而只在允许开发的土地、河湖上建设美好家园……,这些角度的思考,确实没有宏大的架势,不过也算务实,并且也有普遍的意义。

 

 

 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冯奎

冯奎

36篇文章 9年前更新

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 邮箱:beijingfk@sina.com。

文章